查看原文
其他

正式公布 |"同臣环保杯"第三届《净水技术》优秀论文奖最终获奖名单

净水技术 2022-07-19

《净水技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追踪行业热点与焦点,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多一点



关注

经过候选推荐→专业投票→函审初评→终审复核→公示等环节,“同臣环保杯”第三届《净水技术》优秀论文奖最终获奖名单正式揭晓。从2017年发表在《净水技术》上的296篇学术论文中,最终产生了11篇优秀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和鼓励奖。


最终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一等奖:《长距离输水管网中DBPs生成分布规律及管网微生物的多样性》

——夏岩,宋海亮,朱光灿,张晓,耿冰

摘  要   研究长距离输水管网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分布规律及管网中微生物多样性情况。结果表明,三卤甲烷量随水力停留时间延长先增加后趋于稳定,24 h时达到最大,为51.18 μg/L;卤乙酸量随HRT延长先增加后减少,24 h时生成量最大,为13.94 μg/L,60 h时减少至5.88 μg/L;二次加氯会造成水中DBPs的二次增加,末梢水THMs及HAAs较不加氯分别增加了35%及30%,并改变DBPs组成结构;当地管网水及管壁生物膜具有较高的细菌多样性,且出厂水、管网水中的优势菌门是相同的,管壁生物膜稍有不同,但都以厚壁菌门为主。

关键词   长距离输水     消毒副产物     微生物多样性     水力停留时间


二等奖:《原水输水泵站设备故障诊断和健康分析评估系统》

——李国平

摘  要   大型变频输水泵是城市原水供应的关键设备,长期处于复杂和频繁变化的工况下,为保障设备的安全优质运行,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研发了一套设备健康分析评估系统。通过综合采集振动,工艺、电气、点检、环境温度等7大指标,建立了设备总体健康评估体系,客观评价机组总体健康状况,同时针对交变工况下如何进行温度的归一化评价,利用专家系统进行异常故障的精确定位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应用表明,该系统可客观有效地掌握机组总体状况,提高设备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预知维修水平,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设备健康评估     归一化评价     PARK矢量法     专家系统     预知性维修


二等奖:《青草沙水库浮游植物酯酶活性与藻类细胞裂解速率的相关性》

——吴雪飞,别宏宇,黄鑫,王先云,姜蕾


摘  要  以青草沙水库为研究对象,考察水库浮游植物颗粒态酯酶及溶解态酯酶活性,并对细胞裂解速率进行估算,以便了解水库藻类的生长消亡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测定期间青草沙水库颗粒态酯酶在89.4~543.5 nmol FDA/(L·h)之间,溶解态酯酶在20.3~93.7 nmol FDA/(L·h)之间。此外,水库颗粒态酯酶活性(PEA)与藻密度、叶绿素a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99和0.795。这说明酯酶浓度变化与藻类活动密切相关,且采用酯酶活性作为藻类监测指标具有初步可行性。与此同时,通过酯酶活性浓度计算得出青草沙水库的藻类细胞裂解速率在0.055~0.204 d-1之间,其峰值出现总比藻密度峰值滞后1~2个月,并且细胞裂解速率与叶绿素a具有显著的反比例关系。这说明细胞裂解速率是影响藻类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浮游植物  酯酶活性  青草沙水库  藻类细胞裂解速率  相关性


三等奖:《低水力负荷下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及胞外聚合物关键组分对该污泥稳定性的影响》

——付尧,暴瑞玲,顾文卓,严晓菊,吴娟

摘  要  使用一种快速启动SBAR反应器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在此基础上研究污泥颗粒化过程与解体过程中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及三种胞外聚合物(EPS)关键组分含量的变化对颗粒污泥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低水力负荷条件下,通过缩短沉淀时间、改变进水基质浓度等措施,反应器在92 d时完全形成淡黄色、小粒径、不规则形状的颗粒污泥;同时完全颗粒化后,SVI保持在50 mL/g以下,MLSS保持在4.0 g/L以上。2)在144 d的运行时间内,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均在91.18%以上,出水COD浓度均在50 mg/L以下;而TP的处理效果波动较大,去处率在49.25%~99.22%之间;除启动过程外,反应器对NH4+-N的去除效果达到80%以上。3)颗粒污泥中溶解型EPS(S-EPS)、松散结合型EPS(LB-EPS)的含量较少且变化不明显,而紧密结合型EPS(TB-EPS)中的蛋白质(PN)在颗粒污泥的形成与解体过程中变化明显,当维持在35~40 mg/g MLSS时,颗粒污泥可以保持稳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EPS)     好氧颗粒污泥      稳定性      变化特性


三等奖:《高锰酸钾和氯氧化对水库原水三维荧光峰及藻类活性影响》

——高炜,沈玉琼


摘  要  针对水库藻类和有机污染一直困扰饮用水安全的重大问题,分别采用高锰酸钾和氯两种预氧化法,考察两种氧化剂对典型水库原水中藻类和有机物的氧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藻类光合活性和叶绿素a含量的角度对两种氧化剂除藻的效果进行比较。在合适的氧化剂投加范围之内次氯酸钠对藻细胞活性的抑制要远远优于高锰酸钾。氯氧化对藻类的杀灭作用较为剧烈,且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抑制藻类的生长;而高锰酸钾的氧化作用较弱,即使在较高的投加量下也需要充足的反应时间才能使藻类活性降低。高锰酸钾对原水中藻类的去除除了氧化破坏藻细胞的作用以外,其还原中间态二氧化锰能对藻细胞产生吸附架桥的作用,从而可降低藻细胞在水中的数量。

关键词  高锰酸钾      氯       藻类      氧化       光合活性


三等奖:《水处理各工艺单元对有机物及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

——刘雪飞,高乃云,关小红,周恭明


摘 要  通过搭建具有新型工艺“臭氧预处理+常规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臭氧-BAC)”的中试装置,考察了其对北太湖原水中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整套工艺能够有效降低各类有机物浓度,对CODMn、DOC、UV254和三卤甲烷生成潜能(THMF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3.8%、42.1%、72.3%以及33.4%,其中CODMn的出水浓度为1.39 mg/L,出水中THMFP的浓度为316.1 μg/L;对有机物和三卤甲烷(THMs)前体物去除效果最显著的是混凝沉淀阶段,其中对UV254的去除效果最明显,去除率达到59.1%,UV254能够间接表征水体中的THMFP含量;水中的余氯能够持续与有机物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因此三卤甲烷初始值(THM0)与水中余氯含量的变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臭氧-BAC阶段THMFP浓度升高了13.0%。

关键词  中试  有机物  消毒副产物  THM前体物  去除率   三卤甲烷生成潜能


鼓励奖:《城市污水污泥深度脱水性能的表征指标》

——王磊,张辰,谭学军,王逸贤


摘  要   通过分析毛细吸水时间和比阻用于预判污泥深度脱水效果的可行性,研究了高含固率污泥深度脱水性能指标的表征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含固率较高的污泥,通过稀释后测定毛细吸水时间(CST)来判断污泥脱水性能是可行的,且对于不同含固率的污泥,也可稀释至相同含固率以便于比较脱水性能;与比阻相比,CST与深度脱水泥饼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更好,且具有测定简单、操作方便、可重复性好等特点,更适合用于表征污泥深度脱水性能。

关键词   高含固率     城市污水污泥     深度脱水     毛细吸水时间     比阻


鼓励奖:《石墨烯催化臭氧化同步抑制溴酸盐的生成》

——黄鑫,刘爽,周文琪,吴雪飞,郦春蓉


摘  要  作者采用改进Hummers方法成功制备出氧化石墨烯(GO)与还原态氧化石墨烯(RGO),将其应用于臭氧氧化过程,考察对溴酸盐生成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石墨烯能够催化臭氧氧化降解有机物的同时有效抑制溴酸盐的生成。RGO投加量5~35 mg/L,与对照组相比溴酸盐的产生量降低80%以上。经初步机制分析,石墨烯对中间产物次溴酸(HOBr/BrO-)具有还原作用,因而阻碍了次溴酸进一步向溴酸盐转化。

关键词  石墨烯    催化臭氧化    同步抑制    溴酸盐    饮用水处理


鼓励奖:《城市给水管网细菌再生长营养元素的试验研究》

——汤帅冰,李伟英,周艳彦,张骏鹏,李文明,陈俊宇


摘  要  通过对南方某市给水管网10个取样点的水质分析,研究了细菌再生长所需的碳、磷浓度的临界值,利用可同化有机碳(AOC)和生物可利用磷(MAP)两个生物稳定性指标对该给水管网微生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管网水中细菌再生长所需碳和磷的临界值分别为300 μg Ac--C/L和5 μg PO43--P/L。10个取样点在春、夏、秋、冬四季的AOCIP相较于AOCI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59%、3.64%、2.42%和43.42%,MAPIC相较于MAPI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6.11%、54.92%、60.83%和7.67%。在春、夏、秋三季,AOCIP>AOCI,MAPIC≈MAPI;在冬季,AOCIP≈AOCI,MAPIC>MAPI,表明管网各取样点水中细菌的再生长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受到碳元素限制,而冬季管网各取样点水中细菌的再生长受到磷元素的限制。研究成果可为保障给水管网供水的生物稳定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供水管网  生物稳定性  可同化有机碳(AOC)  生物可利用磷(MAP)



鼓励奖:《二次供水系统中亚氯酸盐生成的影响因素》

——李雨婷,李星,杨艳玲,尚思宏,张舒燕,赵锂

摘 要 根据二次供水系统的水质和水力条件的特点,文中采用二次消毒方式对消毒剂进行补充,研究了二氧化氯投加量、水力停留时间、生活给水的水温(8/20℃)、CODMn以及pH值对二氧化氯和亚氯酸盐的影响,考察了生活热水的二氧化氯和亚氯酸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投加0.2 mg/L二氧化氯作为补充消毒剂时,二次供水的微生物指标可以满足水质的要求;降低二氧化氯投量、减少生活给水水力停留时间和生活热水的加热时间、控制二次供水的CODMn含量和pH值,可有效降低亚氯酸盐的生成量。研究结果为二次供水系统中消毒剂补充投加与含量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为保障二次供水系统的生物安全性和化学安全性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安全消毒  二次供水  二次消毒  二氧化氯  亚氯酸盐


鼓励奖:《东太湖原水臭氧氧化过程中溴酸盐及溴代有机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杨蕴秀,李攀,于水利,张立尖,黎雷,唐玉霖

摘  要  以太湖为水源水,利用静态试验的方式,分别研究在预加氯、加氨以及预加氯后加氨三种条件下臭氧氧化对于溴酸盐及溴代有机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情况。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条件下,最佳加氯量及加氨量分别为1 mg/L和0.04 mmol/L,碱度的影响在三种条件下基本一致,随着碱度升高(0~200 ppm),溴酸盐生成量略微上升,同时溴代有机副产物产量略微下降,消毒副产物总量呈小幅上升。预加氯后加氨的方式对溴酸盐的抑制率最大(57.9%),显著高于单独加氯(29.9%)和加氨(39.1%)的方式,但同时协同效应也增加了溴代有机副产物的生成量。

关键词  溴酸盐  溴代有机副产物  东太湖水源  臭氧  预氯化  加氨  消毒副产物



奖励表彰:《净水技术》杂志社将于2019年上半年召开学术年会暨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向获奖作者颁发奖杯、证书和奖金(一等奖,10000元/篇;二等奖,6000元/篇;三等奖,3000元/篇;鼓励奖,1000元/篇)。


《净水技术》杂志社

二O一九年一月


2018,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2019,撸起袖子 加油干!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